1号团队

官方合作招商-1号团队

联系方式:站内留言

友情合作

  • 当前位置:首页 > 天富平台4 > 正文

    彝族人死了为什么要火化

    摘要: 本站提供注册、登录、开户、咨询、APP下载等服务。平台拥有合法营业牌照,正规经营,公平公正,24小时在线客服随时为你服务。请问谁...

    本站提供注册、登录、开户、咨询、APP下载等服务。平台拥有合法营业牌照,正规经营,公平公正,24小时在线客服随时为你服务。

    请问谁知道彝族的葬人方式是怎样的呢?具体的?详细的?

    彝族的葬礼

    彝族保持火葬习俗。只有在下列两种特殊情况下,才实行土葬。其一 ,是刚生下来尚未满月的婴儿夭折后,觉得尸体太小,不便火化。土葬前,给婴尸穿戴整齐,做一个小抬架,婴尸捆绑在小抬架上,请几个人抬到野外寻一个人畜践踏不到的沟边地角,挖一个坑,婴尸连同抬架直立放入坑内,盖上泥土后, 将随身带来的两把竹子火把点燃烧尽,意为象征性火葬。其二,麻风病人实行土葬。一般有三种情况:一 、麻风病人活着时,被隔离居住,死后由亲属出高价请人埋葬。将尸体背到野外山沟,挖一深坑 ,放入尸体后,用一口铁锅盖在头上,掩厚土填实。二、有的麻风病人久病不愈,对左邻右舍有影响,大家不厌其烦,商量后,将病人装入大木桶内盖严,调好养面糊严缝隙,进行深埋。认为这样死得惨,麻风害怕, 今后不再得麻风病的意思。三 、还有一种彝语称为“嵯瞠罗冷支梭”(牛皮葬)。先杀一头牛,剥下皮 , 裹着病人再深埋。凡是参加过土葬麻风病人的人,暂时不能回家,必须用水、酒洗过之后,再请 “毕摩”念经驱污后才能回家。

    按彝族人民的习俗,为老年人办丧事更要隆重一些。壮年人死了,失去了一家的顶梁柱;青少年死后 ,犹如剜去了父母的心肝,当然十分悲痛,但是除非死者是个英雄,否则只能办一般的火葬仪式;老年人故亡后,祭奠仪式显然要比壮年和青少年的仪式更加隆重。至于隆重的程度,主要取决于故亡老人的亲属子女的经济承担能力。富裕人家为办丧事可宰杀一百头牛;贫穷人家有的仅能杀一头猪。由此产生了荣耀和低贱之分。有的人家为了争面子,争光彩,老人去世后,摆阔气办丧事,到处借钱。事后为了还债,造成生活艰难,甚至倾家荡产。这种情况在县内屡见不鲜。

    彝族是一个敬老的民族,每当老人病重的消息传出后,远亲近邻皆携酒、肉、蛋前来探望。儿女们更是日夜不离,竭尽全力侍候。老人病重,巳知将不久于人世,便召集儿女们请本村有见识的人在一起,当面立下遗嘱,清点老人的财产,共同商定为老人办后事所需费用,分别承担,逐一落实到子女头上。

    老人断气后,祭奠仪式一般为三天。儿女和亲友们立即忙碌起来,有的为老人整理遗容,轻轻地把嘴、眼闭拢,把脚卷好,(正常死亡者脚必须卷好 , 非正常死亡者脚伸直),手握拳交叉放在胸前,用一块白毛巾盖在腹部。有的为老人穿寿衣、裹头帕、穿布鞋、披披毡;有的马上去拉一头羊角扭了三圈的公羊作牺牲,祭奠老人之灵; 有的绑扎停放尸体的木抬架(略似担架),用两根木杆做主杆、用瓦板划出长短一致的木条,用白布横绑在木杆上。如死者是男性,横木条要绑九根;若是女性,则绑七根,意为男人应活九十九;女人应活七十七。为什么要用瓦板做横木条呢 ? 因为瓦板是杉木,象征老人象杉树一样万古长青。做完这一切以后,儿女和亲友们哭成一片,为老人举丧。把尸体移到担架上,羊肉煮熟后,用一只羊前胛和一个养粑盛在矮脚木盘(采提)中,供在灵前。

    村寨里的人商定祭祀吉日(彝语称为 “ 兹 ”)。停尸的时间长短有几种情况: 一、子女在外,须等子女返家。二 、直系亲属没有赶到。三、祭品等尚未准备齐全。四、根据彝历推算吉日。派遣本衬寨的人通知四方的亲友前来吊丧。亲友闻讯后,都带上已备好的粮食前来奔丧,实际上是一种有来有往的互助形式,并以主办丧事的 “苏诺”( 主入)的身份,准备迎接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和“伍沙 ”。同时丧家挂起白旗。

    老人的女婿接到丧讯后,马上通知家族、邻居和亲朋好友。准备好应带的物品,前去奔丧。吉日一到 ,女婿家的奔丧队伍集合起来,由一位博古通今的人主持,指定队伍排列顺序;安排哪些人带枪,哪些人挂剑跳舞,哪些人骑马,但定一人手持 “ 补摸 ”(丧旗)走在队伍前面。紧跟着的是选定的小伙子。他们头缠丝帕 ,身着绣花领边上衣,下穿耀眼的绸料长裤,腰系鲜艳的红腰带。胸前斜挂着白玉镶嵌的 “都叹”(英雄授带),手执宝剑,跳着古代武士雄健的舞步。其后是身着艳装的姑娘们。她们楚楚动人 ,受到众人交口称赞 , 小伙子趁机选择意中人,接下来是背枪的英俊潇洒的勇士。枪上系着各种装饰花朵,马笼头嵌有白玉、马脖子挂了响铃,彩漆雕较。队伍将要进村时,鸣枪致哀,主人家也鸣枪呼应,一时枪声大作,山谷回声,增添了隆重的气孔。

    到丧家门前,小伙子边跳边唱:“请让一条路,某某女婿来吊丧。”主人家也同样装束,边舞边唱:“请闪道、请闪道,让某某女婿去吊丧。”将人迎进家门,其他人让在一边,让女婿家吊丧。吊丧毕,便纷纷退至院坝,奔向赛马场。云集的骏马各显其能、奔腾飞驰。还有带着琐呐、月琴、笛子的民间艺人,在吊丧的人群中演奏。人们围着他们坐,东一堆,西一堆,酒杯不离手。有人听得兴高采烈时,情不自禁地解下披毡或拿出银钱赠送给技压群芳的民间艺人。赠予者以此而名扬四方。

    故亡老人的家属或同宗近支的勇士可以举办“ 俄杆惹都”(爬树杆),这位勇士指定地点,栽一根十余米长的白杨树,树剥皮之后又抹上一层猪油,做成 “ 杆 ”。木杆顶端系着一件披毡或一砣官银子 ,参加者不分宾主,谁能爬上去取下物品,物品就归谁。但由于木杆太滑,如愿以偿也并非易事。因此不是灵巧过人者,不能取下物品,取下物品者,也以此为荣。

    还有一种称为 “土则撮 ”。当人们在院坝时,有人向大家招呼:“ 土则撮”(过银桥)罗!过银桥的地方,地上有一坛酒,坛边放着一块木板,架成桥形。桥上铺一长方形的红布,布上缀有银片。红布上摆了一口宝剑。过银桥的人用手提起自己披毡的一角,在红布上轻轻一拂,便高声说道:“我过了银桥罗。”接着放下赠送的礼物或银钱。举办过银桥的人,必须是故亡老人的同宗近亲才有资格。过银桥的人 则不受限制。但赠送的礼品必须是贵重的,不是所有的人的经济能力都能胜任的。因此,谁过银桥谁的名声就闻名遐迩。

    “得古点”(众人围坐成一圈),不分主客都得按主持人的旨意围坐成一个大圈。故亡老人家族中, 所有已过门的媳妇,艳装打扮,排成队伍,队伍前一男性手执白旗,媳妇们跟在其后,绕人圈走。边走边向客人撒烟。称为 “媳嫫依典”。表示对客人敬慰,又给葬礼增加了气氛。在座的许多姑娘,因不是这个家族的媳妇,也就没有资格参加,而有埋怨的神态。她们撒烟的钱,原则上各人自备,撒完烟后。到另一个院坝里,分管肉食的人要优惠她们,一人一份食物。然后再去给圈里的人们分送食物。得到食物后, 多数人就各自回家了。

    留宿的多是女婿家和远方的亲友。晚饭前,男性主人和客人都到指定的院坝围成一圈就坐,准备喝亲家的酒。顺序是先喝大女婿家的,再喝二女婿家的,依次类推。各家女婿都聘请一位知识渊博、能说会道的人,当酒倒进大盆里,这位聪颖过人的受聘者出场了,他端着酒杯,站在圈内,请大家共饮,同时用精炼、丰富而生动的语言,赞颂老人生前的功德。其实死者并非都具备了这么多的美德。他的演讲,最后用惋惜的语言结束,人生有生就会有死,但由于贫富的差别,老人去世后,祭奠仪式并非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与标准。 从下面这节古老的歌词中,可略知一二:

    从前,重要人物死,

    “支格阿鲁 ”①死

    掉进太平洋淹死,

    水浸胸腔死,

    亲友都不知。

    中等人物死,

    皇帝“丹仁”死②

    为避开传染病,

    死在大雪山,

    蚂蚁小虫吃光血和肉,

    亲人见不到尸体。

    下等人物死,

    独儿“合西” ③死,

    死在东方 “海吐鲁 ”(地名),

    掉岩粉身碎骨,

    肉和筋都不相连,

    亲人见不到尸体。

    可以看出,各人的情况不同?即使是重要人物,也未必能举行仪式,让人惋惜。这也不足为奇,人生对前途、命运是难于驾驭的,变化莫测。也说明人死后举办丧葬仪式的规模在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过固定模式。如传说:

    汉区皇帝死,

    祭奠特隆重。

    牺牲供品,

    牛羊不消说,

    用一千人殉葬,听说出冷汗。

    彝区“尔助 ”(人各)的妈妈死,

    丧礼载一船,

    奔丧的路程,

    走了四年四月又四天。

    牺牲供品,

    四千四百四十四条牛。

    从东方来的亲友,

    骑着白羊来吊丧。

    从西方来的亲友,

    骑着母猪来吊丧。

    头等人物死,

    阿支土司死,

    丧礼不太阔气,

    只杀了一千头牛。

    其中三条水牛脚上有花纹。

    中等阿尔土司死,

    杀了千头牛。

    还杀了条鱼,

    重三万六千斤,

    鱼骨和鱼皮,

    三家人用来盖房屋。

    下等人物死,

    “补扎史扎 ”(人各)死。

    只杀了一头老母猪,

    未能吃到猪肉的人,

    干吞口水。

    饮完女婿家的酒后,开始进晚餐。一到夜晚,灵前、院坝里点起明灯,烧上几堆大火,一边取暖,一边通霄达旦进行传统唱“东格 ”(丧歌)。丧歌内客十分丰富,包括历史天文、地理、哲理。也有介绍本地特产、风土人情、历史人物等的。都以诗歌的语言、哀婉的曲调、优美的歌喉表达出来。所有的男青年都可以参加,但先由“苏诺”(主人)家开始,再依次从女婿家按顺序进行。参加的人,伸出双臂,互相搭在肩上,排成一排,领唱人手执铜铃,边摇边唱,其余的人跟着唱,唱腔略似哀乐曲调,但音韵浑厚粗矿,每句都以“阿俄--阿俄”开头领唱,人们脚踏节拍舞蹈。歌词与一般丧歌不同。略举一段:

    协调好呀协调好,

    动作要协调。

    蓝天飞大雁,

    领头雁向东飞,

    群雁紧相随。

    羊群奔山岗,

    一只羊带头,

    一群齐踊跃。

    愚蠢人不会听取好言,

    贤达人不会拒绝忠告。

    最后由领唱者领唱“摩玛 ”(《指路经》),意为指引老人灵魂回到祖先发祥地。这时吐词要清楚, 嗓音要洪亮,音韵要悠扬,而且不能有差错。《指路经》念毕,人们再次齐唱丧歌,哭声凄婉动人,催人泪下。略载如下:

    从未想到老人会去世,

    临别前好饭没有来得及吃一顿,

    临死前的叮嘱没说完,

    今后这一带的公道谁主持?

    你的儿女们,

    不懂的事问谁?

    不会做的事谁来教?

    今后看见别人的父母,

    就想起自己的父母。

    老人想吃的饭,

    再不会尝一口。

    化作雄鹰展翅飞,

    远走高飞不回头。

    变成老虎在出林,

    永远镇守山岗。

    变成云雾笼罩山川,

    化作细雨洒遍河谷。

    火葬吉日,起灵前,服装艳丽的妇女在遗体前,男的跟在遗体后,点燃两把火把,都放声大哭,走一段,齐哄一阵意为活人的灵魂留下来。火葬场是全村公用的。但各家的地盘各有界限。

    火葬使用木柴。湿柴在下,干柴在上,按东西方向,将遗体安放在柴堆上。人们围成一圈,边向遗体上投放松枝,边最后哭别。遗体俯卧,头朝东。头朝东是因为人们认为祖先在西方。俯卧是防止火葬时肌肉收缩而使遗体坐起来。点燃柴火后,留下一、二人。负责火葬的人,他们的工作虽然不是一种职业,但人们对他们的要求很高。一、没有吃过狗肉、马肉。二、没有狐臭。三、不面带凶相。四、没杀过人。

    当人们退出火葬场来到村边时,在指定空地坐下来,等待分散时应得的肉类和食品。分发完后,都可以回家了。路途远,当天不能回家的客人,在得到故亡老人近支同意的前提下,由某一家支或几家合杀一头牛款待留下来的客人。称为“威勒”即家支杀的牛。

    火化后第二天清晨,老人的儿子和邻居数人到火葬场查看。如炭灰上留有人脚印,这是不祥之兆,意为还要死人。 如有牲畜脚印,意为老人还将带走很多牲畜。然后将零星骨质捡拢一堆用土掩住。再砍些刺条压上。葬礼到此结束。

    参加彝族葬礼注意事项

    彝族人的葬礼很热闹,每个人都穿着传统的彝族服装出席,从老远的地方就要放鞭炮,让别人听到,知道又有一批人到了。据说彝族服装穿起来的时候一般就是红白喜事的时候。一路上,我们的队伍还会给小孩子撒糖吃,小孩子都一哄而上地在地上抢糖。彝族人去世的时候,她生前住哪间房间,灵堂就设在哪个房间。房间里面没有死者的遗像,死者被蒙上一层布躺在中间,来悼念的人进门的时候就会发出悲伤的声音,在屋子里面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。

    彝族人如果是寿终正寝的话,葬礼上是可以唱歌跳舞的。如果是意外的话,就不能办的太高兴。不管是怎样的去世,都要请毕摩来驱鬼和念指路经,火葬的时间也是由毕摩定的。我已经听了很多彝族朋友说,老人是不害怕死的,他们害怕的是死后不是把他们火葬了,让他们的灵魂不能回到祖先来的地方。指路经描写的那个地方是丰衣足食,没有烦恼的天堂。

    彝族由于支分繁多,分布甚广,所处地理环境各异。因此,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,各个支系都不尽相同。从丧葬形式到丧礼程序都明显地表现出地方差异和支系特色。

    仅以丧葬形式看,彝族历史上曾有火葬,约在明代中叶后滇、黔、桂彝族改为棺木土葬。此外,彝族还有过树葬、陶器葬、岩葬、水葬、天葬等。

    1.火葬。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。在彝区传袭已久,嘉靖《贵州通志》载是当地彝人“焚于野,掷散其骸骨”;《越雟厅志·夷俗志》亦载:“丧葬不用棺椁,以火焚化,用土石掩盖也。”《西昌县志·夷族志》也有记载,彝族火化尸体以后,“收骨殖于瓮,命忠实年老娃子数人,负瓮荷锄入深山崖洞密埋之,不令人知,防冤家盗掘也。”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,尸须蜷曲,男仰卧,女侧卧,架起柴楼放火烧之。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,放在坑中埋葬。有的在垒坟后,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。宣威县有的彝人家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。也有的在火化之后,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里。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,即火葬后再土葬,或火葬后再岩葬。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凉山。

    2.土葬。滇、黔、桂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,土葬习俗与当地汉族类似。云南撒尼彝族人死后一般停放两天,由巫师颂经送魂,村里人及女方亲属来“耍狮子”、“闹猴子”、“跑锣鼓”等。出殡当天,全村男女要去送葬,男人在棺前,女人在棺后,列队送往墓地,每人自带酒菜,丧家准备饭食。女的死后必须请娘家亲属来送终,出殡时母舅要交酒还人,表示断绝以往的婚姻关系,如没有娘家的人来送葬是不能出殡的。阿细 彝族人死后需停尸三天才出殡,全村人自备口粮,齐集在公房里吃喝三天,表示祭祀。

    3.水葬、天葬、岩葬。为古代凉山彝族的特殊葬式。水葬,即将尸体投入河中冲走。天葬,即将尸体背到附近山头,任飞禽走兽撕食。岩葬,即将尸体从悬岩上抛下。这些特殊葬法都是经毕摩根据死者的属肖、命宫、死日查经掐算后决定执行的,现已废止。

    4.陶器葬。又称为“直葬”、“冲天葬”。即是在人死后,用六尺高的坛罐,将死者放入站直,埋在土里,垒成坟堆。云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历史上曾实行过这种葬法。当地人认为是祖先传下来的,人是站着走的,也要站着死,头顶青天,脚踏大地,活着如此,死了也如此。

    5.树葬。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。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“树葬”的传说:“在汉代,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,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。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,葬之在青松树丫上。人们围在树下唱歌、跳舞,悼念这位美丽的妾”。当地人们还传说,树葬之后,骨头从树上掉下来,不好处理,于是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起来,或放之于树洞,有说放之于灵房,称为“鬼桶”。

    凉山彝族的丧葬文化有什么特别?

    在我国,彝族虽然已经算是一个大族了,但是人口数量等依旧比不上汉族。对于作为汉族的我来说,彝族是个很神秘的民族,他们的很多习俗,风格都是我们不熟悉的,就比如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的彝族丧葬文化。

    彝族丧葬文化的特点

    生老病死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必经之路,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,在我们丰富的文化中,死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,各个民族对待这个重要的人生结尾都有不同的方式。就像我幼时在乡间看到过的,都是让死者遗体全须全尾,入土为安。但是彝族却和我们有一些不同。

    彝族的丧葬方式多种多样,比如书籍《越雟厅志·夷俗志》记载:“丧葬不用棺椁,以火焚化,用土石掩盖也。”这是说他们不用棺材,直接将遗体火化。当然也有土葬,直接将逝者装进棺材,肉身埋进土里,灵魂连同肉体一起深睡。

    这两种都是比较普通的丧葬处理办法了,和我们的差距虽然有,但是也不大。真正体现他们独特文化的却是我们很少听过的天葬,水葬等。

    水葬是指将尸体放在水中,让他们随水飘走,天葬则为将肉身背到远远的山崖上,然后让秃鹫,走兽这些残忍的禽兽进行啃食。这些丧葬方式虽然看起来有些无情,但其实对那些失去自己的亲人来说,他们并不是不悲伤,也不是不够重视,他们选择这些方式,是习俗,在决定之时也是托付巫师算了又算,这些多种多样的方式,它们的核心还是爱。

    多样性的原因与异同

    彝族的丧葬文化和我们的文化有很大差异,在我眼中有些方式甚至是天方夜谭。首先说说火葬,放在我们现代或许有些人能够同意这一行为,毕竟随着历史的发展,火化的受众面已经广了很多了。但是古代人注重的是什么呢?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就算是死亡也不能白白糟蹋父母给自己的肉身。

    而火葬是让自己一生的结局化为灰烬,水葬让亡人随水漂流,和我们推崇的肉身完整并不符合。自然,这样不同文化的产生是有原因的。彝族大多数生活在山区,生活在水边,自然环境秀丽,古时也不会有与大量汉人群居。对于逝去的人,他们会在自然的天地之间,好好地祈祷;而我们,或许对于那些自然的体会,并没有彝族同胞们深沉。

    但是说实话,我们的相似之处也是有的。有亡者离开了,汉族人民们会举办丧礼,会去守灵,还要大开宴席邀请我们的亲朋好友见证一个生命的最终结束。而彝族也是,我们都会举办悼念活动,大家一起吃饭,一起看一个活生生的人怎样走向生命的结局。

    千帆过境,笑看人生归路

    彝族的丧葬文化,是彝族众多文化种的一种,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里的一个小小分支。对次,我们想看见的绝对不是很多人像网络上的无脑喷子一样,肆无忌惮地diss和嘲笑那些和我们不同的文化。

    发表评论